據媒體報道,近日,湖北棗陽一農戶將備好的臘貨拿出來晾曬,整整齊齊掛滿了整個院子,令人垂涎欲滴。戶主李女士稱,她們是土生土長的山里人,備的臘貨有500只雞、500條魚,還有5頭土豬。有網友表示,這是大戶人家,嗅到了過年的味道。
在物包養質匱乏的年代,豬肉、魚肉、雞肉都是稀缺資源;物以稀為貴,每到冬季,誰家晾曬的臘魚臘肉臘雞多,就證明誰家的日子好過,就證明誰家更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大戶人家”的調侃背後,隱含著社會生活的變遷。
充盈的臘貨,見證了農戶生存狀態的改善和優化,勾起了人們對春節和團圓的向往,也引發了人們對“大戶人家”的圍觀。這麽多臘貨自己包養吃肯定吃不完,要麽贈送給在城市里的親人,要麽通過電商等途徑進行銷售。
這邊廂,交通和物流日益發達,冷凍保鮮技術不斷進步,讓人們可以很容易就吃到新鮮的肉制品;那邊廂,由於健康觀念的重塑和飲食習慣的轉變,一些人對臘味缺乏認同與喜愛。從這個角度上說,臘貨的符號屬性已經大為降低,臘魚臘包養網肉臘雞多並不意味著這家農戶比別人有錢。“大戶人家”只能說明這家農戶偏好臘味,並且經濟上比較寬裕。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許多人離開家鄉到城市打拼。不論是“爸媽裝的後備箱”,還是“年貨流動”,那些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食物,跟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從一個地方流動到另一個地方,承載著在一個地方生活的親人對在另一個地方生活的親人的牽掛與體恤。正是有了情感厚度和親情溫暖,臘貨才變得珍貴起來。
500只雞、500條魚、5頭土豬被收拾得幹幹凈凈、整整齊齊,離不開主人家的耐心、細心、巧心和匠心,離不開“繡花包養網功夫”。在現代社會,是否願意在“整潔”上進行投入,已經成為社會分層的一種標尺;保持整潔不僅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更反映出一個人的生活品位、文化格調以及精神世界的底色。“大戶人家”讓人羨慕的不僅有豐富臘貨代表的財富積累,還有看起來也很賞心悅目的審美價值。
哲學家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臘味的背後,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關包養系。在一個變動不居的時代里,臘味不僅有家鄉的味道,還有“媽媽的手藝”“爸爸的牽掛”等親情的氣息。透過“大戶人家”這面鏡子,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普通人只要足夠努力和堅持,也可以通過勤儉致富、整潔持家來改善生存生態,過上美好生活。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都離不開這種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精神力量。(楊朝清)